财联社5月17日讯(记者 郭松峤)再过不到半个月,海参崴港口,将向中国开放。这也意味着时隔163年,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重新获得"出海口"。
据海关总署网站近日消息,海关总署联合三部委批复同意吉林省进一步扩大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港)作为内贸货物中转口岸,浙江省舟山甬舟集装箱码头和嘉兴乍浦港作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入境口岸。此消息将于6月1日起实施。
这意味着,黑吉两省贸易货物6月1日起可以从绥芬河路口岸出境,运到海参崴港南运至东南沿海。回望过去,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署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时隔163年,包括吉林在内东北地区重新获得了一个便捷的出海口,其中不仅有历史记忆,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参崴的"开放"将为东北经济带来哪些重大突破?是否重大利好?能不能起到提振东北经济的作用?
海参崴"开放"后可以促进东北更好地融入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循环里
海关总署在介绍2023年第44号(关于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公告)实施背景时提到,落实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促进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麟玫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之一。东北属于重化工业,但是东北的制造业、产业端、居民端的需求主要还在东南沿海地区。"
事实上,吉林、黑龙江到辽宁港口陆运普遍超过1000公里,而绥芬河、珲春到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港)仅约200公里。
"如果通过内地走山海关这条陆路,运输成本会很高,但通过海参崴港海运的话,物流成本则会大幅降低。同时,也有利于打破空间局限。众所周知,运输成本在两个区域的经济循环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海参崴‘开放’后可以促进东北更好地融入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循环里。"胡麟玫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海运运输不仅一般比长途的陆路运输更加节省、更加便宜。而且东北一部分地区本身靠近海参崴港,‘开放’后则没有必要舍近求远,直接通过海参崴港输运,其输运成本也会缩减。"
白明进一步表示,东北输送工具的增多,有助于一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扩大。此前受物流、运输成本影响没办法开展的产业,海参崴港口开放以后,则可以节约一些物流时间,减少物流费用,这样下来,会激活一些产业,推动其继续发展。
胡麟玫则认为,海参崴的"开放"将物流打通后,国内经济循环的堵点也会一定程度上被打通,一方面东北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深入到华东、华南市场,另一方面像动力煤这些矿产资源、汽车产业所需的钢材等大宗原材料,以及严重依赖进口的矿石、合金等货物的运输成本也会降低,因此,海参崴的"开放"将使东北经济再迎来一波大的发展。
不仅在运输成本上,海关总署曾在2007年解答转运物资在海关税收管理问题时回复:"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是海关传统监管业务的新发展。从本质上看,这些货物是内贸货物,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关监管货物,原则上,海关对内贸货物不征收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费。"
海参崴港的"开放",使东北在交通、物流方面更加开放畅达了,成本也降低了。那么海参崴的开放是否能起到完全激活东北经济的作用呢?白明表示,海参崴港首次以"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形式开放这对于振兴东北经济而言是多了一条选择。但海参崴的"开放"并不能起到完全激活东北经济的作用。
海参崴港"开放"促进中俄经贸往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宣布,同意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海参崴港)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15日,海关总署就相关问题表示,这是一项相关国家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海关总署将在跟踪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支持该项业务发展。
"俄罗斯传统上将欧洲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但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对俄经济封锁加强,俄罗斯开始向亚洲市场去加大投放油气能源等产品,俄罗斯的国家经济也开始向远东地区布局和开发,中国成了俄罗斯青睐的合作伙伴。"胡麟玫表示。
记者了解到,海参崴深水港目前的年吞吐量就可达4000万吨以上,可停泊300万吨级的巨轮。数据显示,2022年中俄货物贸易总额高达1902.7亿美元,再次创下新高。
2023年1-4月,中俄贸易额增长41%以上,超过730亿美元。中国向俄罗斯供应电子产品、设备、家用电器、汽车以及一系列消费品;俄罗斯向中国大量出售石油、天然气、煤炭、食品、金属、木材和化工产品。
另外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近日报道,俄罗斯当局认为,今年中俄两国双边贸易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未来可能达到2500亿美元。而且,目前莫斯科和北京约七成的结算使用卢布和人民币。
"在俄罗斯经济向远东地区布局、开发的过程中,也会随之迎来大量的投资和消费,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也将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契机。"胡麟玫表示。
胡麟玫进一步表示,如果未来远东地区以海参崴为核心形成一个新的都市圈,那么东北地区未来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制度改善、产业创新、营商环境提高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
"此前,影响东北的振兴有三方面的制约因素。第一,东北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在能源约束能源和资源的约束下,其增长能力受限。第二,营商环境因素。第三,东北的经济体系具有先发优势,但随着产业的升级,东北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没法满足新型产业的需求,加上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得东北的产业结构没有办法支撑其经济发展了。"胡麟玫表示。
胡麟玫进一步表示,但是传统产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几年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对于营商环境而言,近几年,国家和东北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优化东北的营商环境,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规范当地的经营秩序。"
东北始终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将其作为成东北振兴一个突破口之一。今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月,中共辽宁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已审议通过《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3月,黑龙江省还印发了《黑龙江省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
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就吉林一地而言,日前,吉林省就出台了《吉林省推进高水平开放投资贸易促进行动方案》从5个方面制定了27项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升级提质。
2023年一季度东北的GDP增速领跑全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一季度,吉林省GDP同比增长8.2%,位居全国第一;黑龙江、辽宁分别增长5.1%和4.7%,均高于4.5%的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鹤岗市一季度GDP增速达8.5%,位列东北三省第一;辽宁营口在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上积极努力,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2%。